近期,公募基金和ETF总规模急剧攀升!
基金业数据显示,截至2023年1月底,国内公募基金资产净值合计27.25万亿元,当月规模增长1.22万亿元,这一数据环比去年12月增幅达到4.68%,这也是继去年8月份,时隔4个多月后公募基金规模重返27万亿元之上。基金份额也从23.94万亿份增至24.79万亿份,增加8494.40亿份,环比增幅为3.55%。
(相关资料图)
自去年底市场开启反弹后,权益类基金规模不断攀升,连续三个月的规模净增长,去年11月、12月分别增长3619亿元、1365亿元之后,今年1月权益基金规模再度增长超过3100亿元,为连续第三个月保持增长势头。其中,股票型基金资产规模新增1791.71亿元,达到2.66万亿元,混合型基金资产规模增长1374.18亿元,突破5万亿关口,达到5.13万亿元。
受行情提振,虽然新发基金数量回落较大,但基金发行市场爆款频出。首先出现的“爆款”是丘栋荣掌舵的中庚港股通价值18个月封闭运作基金,1月9日开卖,仅仅销售一天就募资将近20亿元,宣布提前结束募集,是2023年首日一日售罄的主动权益基金。此外,2月6日,国泰中证1000增强策略ETF正式启动发行,仅一天该基金就宣布提前结束募集,是今年首只指数基金“日光基”。
与权益类基金相比,债券型基金依旧不温不火,步入新年后规模继续缩水2650.48亿元,从4.27万亿元降至4.01万亿元,这意味着近4个月以来债券基金规模已缩水过万亿。
此外,货币型基金今年1月份规模达到11.53万亿元,环比增长1.08万亿元,环比增幅达到10.31%,同时基金份额环比增加1.18万亿份,环比增幅达到11.43%,是各主要基金类型中规模和份额增幅最大的产品类型。
对于公募基金总规模重回历史相对较高位置,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高级基金分析师孙桂平表示,主要缘于两方面原因:一是与货币基金规模明显增加有较大关系,去年底债券市场经历较大调整,导致风险偏好较低的投资者投向货币基金等风险更低的品种;受今年1月份春节效应影响,节前投资者倾向于落袋为安,投向低风险品种。二是与权益类基金规模较大提升有关,股票市场2022年11月份以来迎来反弹行情,且疫情防控政策持续优化,经济修复表现超预期,市场风险偏好回升,投资者情绪升温,带动了权益基金发行持续回暖,以及存量基金规模提升。
中邮创业基金研究部副总经理江刘玮在接受《证券日报》记者采访时认为,主要原因是市场回暖带来的基金净值回升,进而带动公募基金规模的整体增长。同时,基金新发规模较去年有所改观,也对公募基金规模增加有一定贡献。
与此同时,自去年12月份以来,ETF总规模持续增长,目前已站稳1.63万亿元关口。
截至2月24日,股票型、货币型、跨境型ETF的规模分别为10749亿元、2800亿元、1980亿元,债券型、商品型ETF的规模相对较小,分别为404亿元、208亿元。
在ETF总规模增加的同时,数据显示,截至目前ETF基金数量达762只,其中份额最大的行业为信息,目前有8只基金跟踪;份额增加最大的主题为军工,有6只基金跟踪;份额增加最大的指数标的为科创50,有10只基金跟踪;收益最高的指数标的为动漫游戏,年内涨幅为22.18%,有3只基金跟踪。此外,开年以来,ETF日均成交额也保持在了1000亿元以上。
对于ETF总规模走高的原因,华夏基金数量投资部高级副总裁鲁亚运表示,今年以来,A股市场回暖,叠加经济复苏向好预期,借道ETF能更高效地把握指数修复带来的投资机会,尤其是1月份,以中证1000ETF、科创50ETF、300ETF基金等为代表的宽基产品资金流入更加明显,也反映出市场对后市持乐观态度,净值增长驱动权益类ETF规模上涨。
虽然当前ETF产品呈现百花齐放,但对于未来的布局和机遇,不同公募基金看法不一。
华夏基金数量投资部高级副总裁鲁亚运表示,从长期来看,随着科技进步及我国产业的不断转型升级,需要持续涌现新的产业和主题,从而诞生新的投资趋势,比如数字经济、人工智能等,未来均有望在相关的行业主题ETF中有所体现。
工银瑞信基金指数及量化投资部副总经理、基金经理赵栩认为,“在成熟市场已经得到充分认可的主题,如红利高股息类的产品,未来有很大增长空间。而随着投资需求增加,跨境类ETF潜力也比较大,此外,除权益类ETF外的其他资产类别产品,发展空间也十分广阔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