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文共6866字,阅读大约需要17分钟
(相关资料图)
如今,对金融业而言,构建以数据为中心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,已成为数字经济的时代要求,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。12月13日,由北京商报社、中外企业文化杂志社主办的2022年度(第八届)北京金融论坛在京召开,本次论坛以“金融数字化拾级而上”为主题,围绕宏观经济形势,聚焦金融数字化的底层技术、应用场景和数字程度等多个热议话题展开讨论。
数字化浪潮席卷而来,数字和金融的碰撞下,已经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变。本次论坛上,多位知名经济学家,以及银行、保险、券商及科技企业高管,共话金融数字转型。中国银行首席研究员郭为民提到,技术发展同时在改变社会结构,人工智能已从选择性替代阶段逐渐过渡到规模性替换阶段;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则指出,数字化核心在于真正发挥数据要素的价值,进而更好地服务客户、提升业务效率、进行风险管理。
值得一提的是,北京商报社在本次论坛上正式发布《金融数字化调查报告》,全面聚焦金融数字化的底层技术、应用场景和数字程度,并就当前金融数字化转型中面临的挑战提出对策与建议;与此同时,2022年度北京金融业十大品牌也在会上正式揭晓,过去一年时间里,多家金融机构、金融科技企业在社会责任、产品创新、服务升级、数字化转型等方面表现突出,为行业树立榜样与标杆。(点击阅读:
“数”则思变|2022年度金融数字化调查报告首发
)
北京金融论坛暨年度金融品牌大会创办于2015年,是北京地区金融领域规模最大、覆盖范围最广的区域性金融论坛及评选,已获得北京市金融监管机构、行业协会、各大金融机构的认同与支持,成为展现北京金融业发展成果的重要平台。
致辞
北京商报社社长兼总编辑李波涛:
金融数字化,是风口也是风浪口
金融数字化变革正从多点突破迈入深化发展新阶段,给整个金融业带来新的活力和空间。李波涛表示,今年是金融数字化的疾行之年。一年过去,金融数字化转型成果卓越,虽然各个业态快慢不一,但整体数字化能力大幅提升,百舸争流,百花齐放。
在李波涛看来,金融数字化疾行,不仅克服了获客难的问题,还实现了获客准的突破。数字化加持下,用户的一切金融投资和消费活动,都会留下数据足迹。无论是传统金融机构还是新锐金科机构,积累起来的大数据助力追踪风险、评估信用,数字化正帮助克服过去金融体系很多无法解决的问题。
数据与用户、场景形成化学反应,拓宽了金融行业的边界,服务内容更加多元。而这场数字化变革正从多点突破迈入深化发展新阶段,给整个金融业带来新的活力和空间。
在谈及未来金融业的发展,李波涛表示,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。数字金融、科技金融赋能加持,疫情三年后的中国经济,血气方刚,满血出征,数字经济、生物经济、绿色经济都必将诞生独角兽,等待着金融企业的鉴别和助力。
随着“新10条”公布,中国经济和人民生活,加速回归日常。李波涛表示,金融开放亦将向前,金融改革亦不停步,而金融与科技相互赋能的金融数字化,也正激起中国经济无限的想象。
不过,在李波涛看来,风口也是风浪口,风险防控、安全隐患、政策导向,使行业的秩序,市场的公平,企业机构的信用,在新的经济增长周期愈加被监管部门和社会公众关注。
如今,金融数字化仍存在难点痛点。诸如创新试错与合规风控如何权衡,金融业务与科技服务的边界如何认定,数据需求与使用合法性间如何平衡。这些难点痛点,在未来一年,将在业界的认知和实践中,看到智慧和能力。
观点
中国银行首席研究员郭为民:
人工智能已从选择性替代阶段过渡到
规模性替换阶段
“以前机器是替代我们的体力活动,但现在我们的脑力劳动也要被机器所替代,在这个过程中会带来社会的变化。”郭为民介绍,未来我们面临的不仅是替代的问题,更多是人机共生的问题。
在郭为民看来,技术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可能是相互促进的双螺旋趋势,即技术的发展推动生产力的发展,生产力的发展推动整个生产关系的不断进步。但亦有可能呈现双螺旋的下降趋势,例如,一些机构为保持现有的盈利水平和市场地位,对拥抱新技术是持有怀疑态度的,发展也相对缓慢,这就导致机构无法从本质上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。
技术的发展同时也在改变社会结构。郭为民介绍,数字经济的发展可能会缩小中等收入人群规模,例如,很多白领可能会被人工智能替代,不过机遇是数字经济的发展将扩大专业人员、技术人员以及手艺人员的需求。此外,老龄化结构问题、人机社会分工调整将会更加凸显。
郭为民指出,目前数据已成为新的生产要素,像此前的土地一样,数据的所有权、使用权、价值分配等亟待明晰。此外,在数字经济时代垄断带来的挑战是全新的,如何通过法律法规遏制数据垄断问题值得深入思考。
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:
年底和明年初或迎来新一轮LPR调降
今年以来,人民银行也通过多种结构性的工具支持实体经济,包括传统的三农、小微、再贷款,也通过一些创新型产业类的再贷款,比如说科技创新、低碳养老、科创,以及最近的设备更新再贷款等,都给实体经济提供了比较强的支持。所以能看到最近的金融数据里,企业的中长期贷款增速还是比较快的,包括最近几个月人民银行还开展了比较大量的PSL(抵押补充贷款)的再贷款投放,主要也是支持房地产政策。
另外,近期监管围绕房地产市场出台了一系列政策,包括三支箭政策、金融16条支持房地产市场等,明明认为,随着这一系列政策的落地和实施,有望在明年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。他同时提出,进一步下调贷款利率,特别是引导实际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进一步下行,还是有比较强的必要性。
“我们认为有可能在年底和明年初,就会再一次迎来新一轮LPR(贷款市场报价利率)的调降,而且2023年1月份也是我们存量的按揭贷款,考核基准调整的时点,也就意味着明年开始,大家的按揭贷款负债压力会进一步的减轻,也会起到刺激居民消费、增加居民实际收入的作用。”明明说道。
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:
核心在于真正发挥数据要素价值
金融数字化是一个庞大的话题,从前中后台到业务管理再到数据底层,是一个非常全面的、庞杂的体系。其中,产业数字金融实际上特指的是业务端的数字化,特别强调的是针对企业对公业务的数字化。
具体到金融数字化的实践层面上,曾刚表示,从金融机构角度来讲,今年银保监会也发布了银行业保险业机构的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。但不论是银行还是保险机构,在实践中总是要去思考一个问题——我们做到什么程度了,才算是实现了数字化的目标?
曾刚指出,在实践中,由于不同金融机构的客群以及它自身能力的不同,其采用的数字化路径或者是数字化的目标也会有差异,并非每家机构都能做到数字化。但不论如何,数字化的核心实际就是如何将数据要素的价值真正发挥出来。既然是一个生产要素,那么它的投入显然是会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,或者生产模式方式的进化。数字化实际上就是怎么样把数据这种要素,把它在生产端的能力能充分发挥出来,更好地服务客户、提升业务效率,同时更好的进行风险管理。
京东科技金融科技群副总裁周李军:
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、安全,
数字化是必经之路
产业数字金融能够提升产业资源配置的效率,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,是支持产业数字化非常重要的一步。周李军认为,要提升产业链和供应链韧性以及安全水平,产业数字化是一条必经之路。
产业数字化本质上是强调利用工业互联网、人工智能以及大数据的分析能力,以及技术对传统的产业进行数据化、网络化以及智能化的改造,推动传统的产业价值创造,然后实现体制降本与增效。周李军进一步称,产业数字金融是以产业互联网为依据,数据为生产要素,数据信用为核心特征的一种新型的金融形态,借助这种数字金融的技术,金融机构能够基于整个产业的信用和价值,为产业主体提供这种信用授信的渠道,实现看得清、管得住资产,降低整个风险成本。于产业端而言,可以使得产业链上物流、信息流、商流和资金流实现统一,实现数据的全透明、资产情况的全穿透,对风险进行实时的监控预警。
商汤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田丰:
金融智能化转型,
从“FinTech”到“FinAI”
金融智能化转型,是从“FinTech”到“FinAI”的过程。田丰表示,金融智能化的背后,是AI标准化的体现。通过OCR、NLP、RPA等技术实现复杂内容提取、分析和流程自动化,使流程“更聪明”;将计算机视觉、内容生成技术应用于客服、营销、业务办理等全交互场景,助力金融机构降本增效,使服务更“有人情味”;“决策智能” 帮助量化交易策略进行更快迭代,跟上变化的市场,使交易“更灵活”。
田丰认为,落地“AI生产线”,可从点、线、面三方面进行,其一是单点突破,AI跨越工业红线。诸如2014年商汤DeepID首次在面容识别领域准确率超越人眼;2022年商汤《星际争霸2》AI模型DI-star达到人类最高段位宗师分段的竞技水平等。其二是通过解决长尾问题,实现行业价值闭环。最后是AI标准化,低成本高质量、大规模提供AI,实现“流水线化”生产。
报告
数字化创新有望给金融业
带来全新发展规则
过去一年,数字人出圈,成为数字金融的新标签,金融机构也在迅速进行数字化转型,探索金融新模式。北京商报社密切关注数字金融的政策设计和市场变化,由知及行,历经两个月的采写和研究,并首次通过虚拟数字人主播,发布了这份2022年度金融数字化调查报告。
整个报告有几大亮点:首先,全调查。样本覆盖90家机构,涵盖20家上市银行、16家消金公司、20家寿险和财险公司、13家基金公司、11家证券公司,以及10家金融IT上市公司。
其次,全测评。为保证准确性,集中在一周内对20家银行手机银行App进行测评,从操作体验、产品功能、人性化关怀和创新发展四大维度出发,总结各家银行手机银行App的共性和个性、优势与不足,给业内提供参考和借鉴。
再次,独家披露2022年金融行业数字化进展程度。
银行:体验方面,随着App的不断迭代更新,手机银行操作流畅度、互动体验感均有所提升;场景方面,受疫情影响,“无接触”“云服务”成为常态,银行从单一的金融产品服务逐渐演变成全场景服务;风控方面,由“人工监测”向“线上监测为主,人工监测为辅”转变;人才方面,部分股份制银行科技人才占比已超过7%,“技术流”人才依旧走俏,但人才往往是“招来了”但“留不住”。
消金:贷前环节,线上第三方引流仍是消费金融获客最主要的来源;贷中环节,受访16家机构均构建了实时化的信贷审批体系,但仍有部分机构难舍传统人工风控;贷后环节, AI智能机器人已经能够独立完成成千上万个催收电话;技术输出环节,十余家消费金融公司中,近一半表明有输出意愿,但仅有极少数几家拥有技术输出实力。
保险:通过科技赋能,投保前、保障中、理赔时,一个个全新体验场景不断打破消费者的固有印象,客户足不出户,就能实现线上投保全流程。
基金:公募机构在近年的发展中已逐步将营销、投研、风控等业务与数字化进行结合,并取得部分成效。
券商:数字化转型已从经纪业务逐步向全业务领域拓展。
金融IT公司:作为银行业的“送水者”,银行IT解决方案市场呈现火热态势,金融IT公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,走出了加速度。
基于几万次的调查报告,报告做出如下趋势总结:
未来,手机银行会成长为超级App,集合了银行所有的业务和场景,几乎所有业务都可以在手机银行办理;消金领域,线上化经营必将成为消费金融机构的优先选择;保险机构,数字化创新有望给保险业带来全新的发展规则,也有望给整个保险价值链带来变革;基金公司,出台统一的数字化业务标准,将是未来公募基金数字化的主要发展趋势。而在大型机构高投入、快发展的同时,证券公司数字化差距将进一步拉大;另对金融IT来说,由于行业客户集中于金融领域,且进入壁垒相对较低,未来行业内竞争将更加激烈。
圆桌
各领域探路数字化转型“新生态”
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,唯有不断创新才能站稳脚跟,具体到各个行业来看,中金公司首席信息官、信息技术部负责人程龙表示,2022年证券行业的数字化转型,可以用三个“新”来表达,即数字化新体验、数字化新模式、数字化新基建,包括大数据、人工智能、区块链等新技术平台建设,在整个证券行业当中都得到了充分的运用。
在疫情的冲击下,数字在保险行业同样被赋予了特殊的使命,泰康在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陈玮介绍,泰康在线数字化从两个维度对公司发展发挥了一定的作用。一方面是数字化帮助公司业务寻找新的增长点,在新市民保险、普惠健康保险中,通过数字化的应用,能够进一步加快业务在市场上的拓展,帮助业务快速发展。另一方面,在降本增效上,保险在诸多环节重度依赖人工的处理和服务,所以泰康在线通过人工智能和数据化的直接处理,能够将业务流程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。
谈及银行金融创新的亮点,招商银行北京分行客户财富管理部副总经理刘永晨表示,招商银行一直围绕用户体验进行微创新,并通过微创新逐渐积累实现用户体验的整体提升。
在客户资产配置服务方面,刘永晨表示,用户来到银行不仅是选择相应的投资产品,更希望银行提供相应的资产配置服务建议。在招商银行手机银行11.0版本上,可以通过用户自身的风险偏好、市场研判及招商银行内部的大数据算法和专家规则,提供客户明确的资产配置建议。
数字化转型以来,不同阶段面临的核心挑战不同。从金融科技公司的角度来看,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谈到,在行业层面已经开始比拼金融科技输出能力,也就是服务B端金融机构的能力。“就金融科技公司而言,未来数字化转型的重点是在B端小微金融、产业链供应链金融等领域进行探索实践,探索出相应路径后反过来助力合作金融机构展开在相关领域的布局。因为这也是银行业未来数字化转型的方向,金融科技公司只有比自己的客户更进一步,才能有赋能客户、与客户共同进步成长的机会。”薛洪言说道。
总的来说,数字化是金融业的发展乃至生存的需要,现阶段各领域在平台化、场景化、差异化、协作化、资产数据化等方面,均在持续数字创新变革,实现服务模式、服务品质以及服务生态升级,真正为客户创造价值成为金融机构必修的“课题”。
“组织转变是数字化转型的一个关键。”程龙认为,通过数字化转型,以客户为中心,实现经验驱动到数字驱动,由系统驱动、产品驱动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,这对金融组织模式而言也带来较大挑战。此外,科技能力的建设是基础,无论是银行、证券还是保险或是金融it公司,公司的科技能力提升是非常重要的,所以生产模式、生产关系、生产力的改变是数字化转型的要点。
刘永晨则指出,银行数字化转型没有标准答案,每年都会有新的工具出现、新的商业模式需要思考。他建议称,随着数字化的发展,银行与互联网等平台的关系越来越紧密。现在数字平台具有一定的公共属性,平台的公共属性越强,银行从平台获取流量与业务的机会也会更多。
走好数字化经营并不是一蹴而就,仍需要全链条数据流程体系的建立。陈玮则直言,在数字化转型的历程中,不同公司面临的问题存在一些共通性。比如企业内部对数字化的认识不统一、作为数字化支撑的数据能力不足、数据质量差,这些是行业普遍面临的挑战。在长期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,要思考如何能够保持每一阶段思路都非常清晰,且达到阶段性的里程碑。无论对于经营管理层、董事会还是整个公司而言,参与数字化转型的信心都非常关键。
获奖
2022年度北京金融业十大品牌揭晓
2022年度(第八届)北京金融论坛上正式揭晓了2022年度北京金融业十大品牌。中国人寿北京分公司、中国光大银行北京分行、中国农业银行北京市分行、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北京分行、中国建设银行北京市分行、中国银行北京市分行、中金公司、中信银行北京分行、平安财险北京分公司、美团金服获此殊荣。
值得一提的是,在过去一年时间里,各金融机构、金融科技企业在社会责任、产品创新、服务升级、数字化转型等方面表现突出,为行业树立了榜样与标杆。
其中,2022年度北京金融业十大品牌评选的年度金融榜样案例包括:中信证券人工智能中台、华夏基金智能排雷系统、农行掌银“首都生活”、京东金融云、蚂蚁消金账单助手、泰康在线疾病管理体系。
2022年度北京金融业十大品牌社会责任典范奖获得企业为:中邮人寿、中国民生银行北京分行、兴业银行北京分行、兴证全球基金、招联消费金融、南方基金、信也科技、信泰人寿、度小满、廊坊银行、维信金科、新华保险北京分公司、嘉实基金
2022年度北京金融业十大品牌产品创新卓越奖获得企业是:友邦人寿北京分公司、平安人寿北京分公司、平安证券、招商基金、京东科技、蚂蚁消金、前海人寿、海科融通、浙商银行北京分行、浦发银行北京分行、富国基金
2022年度北京金融业十大品牌服务优化先锋奖的获得企业为:太平人寿北京分公司、北京人寿、百年人寿、众安保险、华夏银行北京分行、利安人寿、江苏银行北京分行、陆金所控股、招商银行北京分行、杭州银行北京分行
2022年度北京金融业十大品牌数字金融转型奖获得企业是:PingPong、广发证券、马上消费、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市分行、北京银行、宁波银行北京分行、百融云创、阳光财险、易方达基金、博时基金
记者丨刘四红
编辑丨汪乃馨
图片丨北京商报